No.1
《椰壳碗外的人生》
No.2
《许子东现代文学课》
作者:许子东
出版社:上海三联书店
打开经典,有一种“年轻”叫沧桑,有一种“新青年”叫民国范儿,我们新文学的“新声”《狂人日记》如今一百年了……新的!旧的!更新的!文学的国语!国语的文学!这一路,现代中国文学探出的每一步,背后已是星斗可见,而又跋山涉水的史诗历程。
人可以消失,但“人的文学”,探讨人性的更深层,会留下来。
鲁迅是一座山,后面很多作家都是山,被这座最高的山的影子遮盖了;但张爱玲是一条河。这一堂堂现代文学课,囊括“五四”起源、各家流派,以及小说、散文、诗歌、戏剧,共12讲,可见鲁迅的“反省”、郭沫若的“创造”、茅盾的“矛盾”、巴金的“年轻”、老舍的“命运”、曹禺的“影响”、郁达夫的“苦闷”、丁玲的“扑火”、沈从文的“反潮流而动”、张爱玲的“无家可归”等等,文学承担民族—国家寓言。
课堂实录的金句与神来之笔,化为小字旁批,约有160余条,大珠小珠,与正文相映成趣。另增11份许子东开列的进阶书单、10位文学巨匠的创作谈、1条中国现代文学时间轴,以及260多个详注,帮助打开民国时期的文学地图,打通更多的知识关联,更新认知视野。
No.3
《肉食者不鄙》
作者: 汪曾祺
出版社: 中信出版集团
No.4
《基本美》
作者:周嘉宁
出版社: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
我们的理想是什么?我们的责任是什么?
我们如何在下沉的世界建造自己的纪念碑?
周嘉宁短篇小说转型力作,不可复制地书写八〇后青年一代的心灵与漫游。
一场世纪初的漫游,介于即将失去的时代与正要开始的时代之间。从上海,北京到香港,可爱平凡的年轻人在规则的缝隙间呼吸,嬉戏,仿佛青春可以一直持续下去。书中的叙事者穿梭在北京奥运会,郊野音乐节,城市马拉松和低像素电子游戏的场景之中,曾经的大众偶像与地下青年文化交织成时间的舱体。
好比从未被命名的巨型动物出现在眼前的震撼和迷惘,或者站在林间空地时,头顶的银河。在《基本美》中,周嘉宁于千禧一代青年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里,开辟出一片尚未被定义的状态,以一种轻盈,逆流的语言,标记出他人与自我,意义与美学的崭新边界。
No.5
《一些时刻》
作者:苏方
出版社: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
故事的主线是男女主人公陈年与王麦的情感纠葛。小说创造性地描绘了这对主人公在“平行时空”里,发生的不同故事、做出的不同选择,最终却导向相似的命运。他们像是为自己的人生按下“撤销键”,重新设定每一次开始,在暧昧中试探、较量、纠缠、挣扎,却一次次在绝望中走向永恒的“毁灭之路”。
No.6
《断代》
曾在交际圈风光无限的老七已步入中年,在亲密好友重病离世之后,还是坚持在台北闹区独自守着“美乐地”酒吧。曾经被一个大学生伤得很深的他,对于追求了大半生的爱情,仍然怀着哀怨的心情。
小锺在高中时被同学姚诱惑,却也让他初次尝到情欲的滋味。大学时期他和姚再次相遇,姚的身边多了好同学阿崇,学姐Angela,四人之间的感情复杂暧昧,似假还真。对姚的不解,对未来的迷茫,这些青春的悸动,随着美好黄金年代的逝去,不堪回首。
在便利店打工的阿龙,默默守护女友小闵,打算存够钱之后,小两口一起开一间进口服饰店。他一直怀揣着一个令他困惑羞耻的秘密不愿正视,直到有一天他发现对面酒吧的老板倒卧在店内……
通过这些主要角色的回忆和忏情告白,一种特殊边缘身份的集体记忆和情感结构,在郭强生兼具宏观与微观的笔下深刻地展现了出来。
No.7
《染匠之手》收录了一代文学巨匠W.H.奥登精彩纷呈的散文作品,包括他作为牛津大学诗歌教授发表的著名讲演录。书中的文章题材广泛却又互有关联,对诗歌,对艺术,对人生的种种境况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。这些所思、所感独出机杼,不落窠臼,核心的关注点虽然是文艺,立论的背后却是作者在二十世纪中的全部经验。
No.8
《文学讲稿》
出版社: 上海译文出版社
No.9
《活山》
出版社: 文汇出版社
《活山》是谢泼德唯一一部散文作品,写于二战末期。
《活山》是一本捕捉流水、雪花、鹿鸣的风土故事集,容纳了谢泼德一生在一片土地上的见闻。全书分为十二个章节,每一个章节都分别关注山中的不同事物:山、水、光、雪霜、空气、花草木和鸟兽虫,等等。小到苔藓,大到高山,都在谢泼德笔下变得鲜活。阅读此书,如临大山。
这是一次长达数十年、探索自然世界的感官实验,旨在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人和外在世界之间能产生多少微妙的联系。它颠覆了传统的男性登山文学,不以登上山顶、征服自然为目的,而是毫不功利地“单纯想要和山待在一起”:作为大山的终身游客,谢泼德枕石而眠、又被鹿和鸟唤醒;着迷于花草,又漫步于云端。她在山中观察和聆听,为我们讲述了山区边缘人的辛酸故事,分享了她看待世界的独特视角,描述了她如何安眠、如何观看、如何倾听、如何触摸和感受,乃至于如何存在。
No.10
《鱼翅与花椒》
出版社: 上海译文出版社
这里是中国,一个奇妙的饮食大国。
这是关于中国菜的故事,也是一个英国女孩的中国历险记。
扶霞一九九四年前往中国长住。打从一开始她就发誓不论人家请她吃什么,不管那食物有多么古怪,她一律来者不拒:第一次与四川料理相遇时的神魂颠倒、亲眼目睹鸡鸭被宰杀时的惊吓、体验千变万化的刀工、对养生饮食的叹服、品尝珍稀野味时内心的道德两难……
透过扶霞的眼睛,我们得以用全新的角度来了解熟悉的中国菜。不同地方的食物拥有其独一无二的气质:川菜的辣带着一丝丝甜,就像悠闲的四川人,总是带着甜甜的体贴;湘菜直接又毫无妥协余地,就跟那里培养出来的领袖人物一样;扬州菜则是太平盛世的食物,温暖而抚慰人心。
从四川热闹的市场到甘肃北部荒僻的风景,从福建的深山到迷人的扬州古城,书中呈现了中式料理让人难忘的美妙滋味,也深刻描绘出中西饮食文化差异,且兼具人文观察与幽默趣味。
版权所有 ©2021 川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蜀ICP备19039273号-1 违法信息举报电话:0832-5908811 学校地址:四川省隆昌市古湖街道人民中路六段368号 邮编:642150 |